大型PLC市场萎缩,但头部企业仍在死磕国产化?

工业控制是关乎国家产业链安全的核心领域,尤其在能源、石化、核电、水利、轨道交通等关键行业,大型PLC的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过去,西门子、三菱、欧姆龙等国际厂商凭借技术积淀与生态壁垒占据绝对主导,本土品牌存在感微弱。

但坚冰正在破裂。国产替代浪潮与技术主权觉醒的双重驱动下,国产PLC不再是成本低廉的“备选方案”。以康吉森股份、傲拓科技为代表的厂商,逐步开辟出与国外巨头差异化竞争的技术路径。市场对国产PLC的接受度正发生质变,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边缘稳步切入核心。

但目前,行业内存在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gongkong®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中国大型PLC市场规模从21亿元降至17.5亿元,同比萎缩16.7%。然而,市场的寒意并未阻挡头部厂商加码布局的热情。汇川技术在近期调研中明确表示,中大型PLC是拓展中高端市场的核心产品,其凭借在光伏、锂电等行业的工艺突破,已形成多产品解决方案,显著增强客户黏性。

那么,市场整体萎缩,为何国产厂商仍逆势加码?答案在于:存量市场的“替代”逻辑,已强于增量市场的“增长”逻辑。整体规模下滑中,结构性替代的窗口正在急剧扩大。

国产替代发生在何处?

在收缩至17.5亿元的战场上,对于国产厂商而言,竞争焦点从共同做大蛋糕,转向精准切走外资品牌原有的份额。行业投资的周期性下滑,迫使客户将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置于首位,国产PLC的性价比与本地化服务优势被急剧放大。此时的投入,是典型的逆周期投资战略:以当前利润换取核心行业的项目订单与客户信任,目标是在下一轮上行周期中,从备选名单稳步晋升为默认选项。

由此,此时的国产替代正在具体行业与项目中切实发生。2024年,中国项目型市场PLC均呈下降趋势,而细分行业的降幅恰恰指明了替代的主战场。gongkong®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化工、市政、汽车、冶金、公共设施五大行业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

这些对安全、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求极高的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的周期性收缩,为成本更优、服务更及时且满足自主可控要求的国产PLC提供了绝佳切入时机。替代,正发生在这些曾被国际品牌牢牢把控的核心腹地。

近两年,能源化工、市政、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行业对国产大型PLC的接受度显著提升,并涌现出大量标杆项目:

具体到细分行业,在能源化工领域,国产PLC已成为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选择。其中,康吉森股份的安全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大唐中新能化采购项目,实现了全系统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满足严苛的SIL3安全标准。客户反馈显示,其硬件成本较国际品牌降低20%以上,供应链稳定性与本地化服务优势更为突出。例如,72小时快速响应机制与深度定制化调试服务,显著提升了生产运维效率,这是国际厂商难以匹敌的。

水利水电与轨道交通领域,傲拓科技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突破。其PLC产品在贵州洪家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改造等国家级工程中成功落地,并在青岛地铁四号线等项目中直接应用于核心控制系统,展现出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甚至在特定场景下实现超越的能力。

若认为国产PLC的优势仅在于价格,便低估了这场替代浪潮的深度。头部厂商正在构建一套超越成本、以安全可控为特征的系统化竞争力。

终端用户反馈显示,国产大型PLC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显著的性价比优势,硬件成本更具竞争力,综合服务成本(维护、升级、响应)更低;二是对信息安全与自主可控技术的彻底把控,从根本上规避“断供”风险与潜在安全漏洞;三是本地化服务能力,能够快速响应、灵活定制,成为客户身边的合作伙伴,而非单纯的供应商。

其中,安全是国产PLC叩开高端市场的钥匙。这不仅指信息安全,更包括功能安全。例如:康吉森股份的战略侧重于本质安全,其系统设计从源头规避风险。而汇川技术的EVO1000EF安全控制器获得TÜV南德意志集团颁发的功能安全认证证书,这是国内首个通过产线级功能安全认证的工业控制系统。该控制器支持近2000点安全信号处理与灵活环网架构,虽然规模上暂未突破超大型节点的极限,但其性能已完全满足绝大多数大型流程工业和离散制造场景的需求,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工业安全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奔向“纯血国产”,技术主权何以落到实处?

国产PLC的成长史,一度无法绕开“模仿论”的争议。在技术积累的早期阶段,通过借鉴与学习来缩短差距是现实路径,部分产品在功能定义与编程方式上确实能看到国际品牌的影子。然而,当下的国产头部厂商已经跨越了这一阶段。技术主权的觉醒驱动它们不再满足于“可用”,而是追求“引领”,通过独立创新开辟出符合中国工业国情的新战场。

现在:大型PLC头部厂商自主可控仍在发力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自研,我们总结了一下市面上大型PLC代表厂商的重点产品和国产化进展:

其中,傲拓科技通过系统性创新,围绕PLC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六大集群:可编程性技术、强实时性技术、通信技术、硬件设计技术、安全可靠性技术和互联互通技术。其突破点在于多语言可编程和异构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核心,这为其产品的高可靠性与灵活性奠定了基础。

康吉森股份的突围则选择了安全赛道,其代表性产品TSxPlus安全及关键控制系统,采用了要求极高的完全三重冗余(TMR)架构,具备强大的自诊断和降级模式能力。它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成为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同时斩获德国莱茵TÜV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双认证以及美国ISASecure EDSA认证的国产系统。

正视差距:国产大型PLC尚需改进

在为突破兴奋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正视差距。满足基本需求只是第一步,追赶国际顶尖产品的应用效果仍是目标。行业反馈表明,在诸如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等超大型复杂的应用场景下,国产PLC在超高速运算能力、海量I/O点下的多任务并行处理效率,以及长期运行的无故障时间(MTBF)上,与国际顶尖产品相比仍有优化空间。这并非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而是需要时间与复杂场景反复迭代的平台期。

未来:下一个技术里程碑在于AI赋能与软件生态

未来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转变。硬件国产化(尤其是芯片)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基石,但已不再是唯一的战场。下一个决定性的里程碑,在于AI与PLC的深度融合。PLC将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蜕变为具备预测性维护、能效优化、工艺自优化等智能决策能力的综合体。谁先在这一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谁就将掌控下一代工业控制的话语权。

目前,西门子的Industrial Copilot、罗克韦尔自动化的FactoryTalk Design Studio中,均有以AI强化PLC代码编写的功能。国产厂商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问答工具层面,例如康吉森智能服务助手等,而后续是否会在编程方面有所动作,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工控软件体系自主化的竞争也未曾止步。当前,全球工控领域广泛采用的Codesys等运行时环境被誉为工控界的“安卓系统”。而中国正完全具备孕育自主可控的“PLC鸿蒙”的条件,傲拓科技的NAPro、和利时的AutoThink、曙光网络科技的SugonRI2.0,以及北京奥特思技术有限公司的AnyControl等均是其中的代表。

由此,我们看到大型PLC国产化的疆域正在扩张,不满足于现状,恰是这些代表性厂商们的现状。国产PLC的下一站,不只是替代,而是构建属于中国工业的“纯血标准”。从国产化,到追逐纯血国产化,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