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是靠软件驱动生产,还是让AI优化能耗?在2025年工博会上,施耐德电气以“了不起的未来工业”为主题给出了明确答案。通过七大主题展区,施耐德电气展示了涵盖采油与炼化、精细化工与新材料、消费品制造、包装与物流、水处理与环保、垃圾/余热发电、公用工程与建筑等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创新实践,并集中呈现了基于开放自动化、AI、数字化等前沿技术的工业自动化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
展会期间,施耐德电气还发布多款工业自动化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并与多家行业客户和伙伴签署战略协议,携手合作伙伴推出《开放自动化赋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也是其“5G+边缘计算”系列报告的第三部成果,从技术、生态双维度推动产业向智能、高效与可持续方向演进。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丁晓红表示:“未来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数智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一进程既需要前沿技术的持续创新,更依赖能力集成、智能融合、跨界协同的新生态。施耐德电气不仅致力于为产业价值链全场景提供创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更将以开放自动化理念为核心,借助AI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构建工业新生态,助力中国工业实现提质增效与绿色低碳转型,为未来工业开创更多可能。”
EAE平台持续迭代,多行业落地提速
在“软件定义自动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的背景下,施耐德电气持续推进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的迭代与落地。最新发布的V25.0版本新增多项更新功能点,并进一步拓展行业覆盖。
目前,EAE已在交通运输、水务系统、环保、精细化工、物流等多个行业形成成熟应用,并依托生态伙伴加速推广复制。在拓展新场景方面,施耐德电气积极融合5G,例如上海普陀工厂实现了EAE与5G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为柔性制造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VEVA剑维软件覆盖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在助力客户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行业及战略中心负责人乔锃进一步拆解了软件定义自动化的落地逻辑,其核心体现为三大特征:一是以系统建模取代传统基于硬件和控制逻辑的编程模式,更贴合IT工程师思维;二是通过软件实现通讯,减少对硬件依赖;三是采用统一编排技术替代传统控制调度,提升系统灵活性。他指出,对于如今的数字化、智慧化工厂来说,用户需求已超越传统控制范畴,扩展至能源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以及工艺优化等应用。这些复杂需求依赖大量数据与模型分析,进而生成控制策略,而传统自动化系统难以胜任。而现在借助开放自动化平台与高性能硬件,使得在边缘侧实现从控制到计算的一体化成为可能。
此外,软件定义的理念也已延伸至能源管理领域。丁晓红强调,“施耐德电气将发展软件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未来,软件在能源管理和工业领域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其中,工业领域的’ 软件定义自动化’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工业软件从发展初期开始,就是软件定义自动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业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软件发展需要更多伙伴加入,期待各方真正联合,以务实态度推进软件领域工作。结合行业、应用场景以及客户不同需求,夯实软件基础,加快软件技术迭代和场景落地,进而促进软硬件协同发展。”
锚定本土市场需求,“中国中心”释放强大赋能力
立足本土企业对不同生产场景的应用需求,施耐德电气在本届工博会上推出了本土研发的全新一代机器运动控制“黄金四件套”整体解决方案,包括Harmony ET5人机界面、Altivar 305通用型变频器、Lexium 18ME伺服驱动器和BEH18伺服电机以及Modicon M310M运动控制器。
作为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中心(IA China Hub)本地研发生产的创新成果,“黄金四件套”中的单款产品兼具高性能与成本优势,组合应用则更能释放卓越的协同性能,实现“1+1>2”的效果。比如Modicon M310M运动控制器和Lexium18ME伺服驱动之间无需第三方设备即可配对运行,省去复杂参数设置。另一方面,施耐德电气基于产品开发了大量 TVDA(验证、测试、归档和固化架构)以及提前预写的功能模块,不仅能让客户无缝使用,还可结合具体工艺需求优化机器效率,可灵活适配物流、包装、锂电、半导体、纺织等行业的运动控制场景。
这些创新的背后离不开施耐德电气“中国中心”战略的支撑。研发层面,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设有五大研发中心,自2019年以来在华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已超过18%。制造与供应链方面,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任务,显著缩短交付周期,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丁晓红指出,研产销一体化使得施耐德电气能够更灵活地适配中国市场需求,并通过本土供应链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互为供应商”的共赢模式。
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区产品市场总监程晓莉介绍说,中国研发中心除了打造可控成本的产品,也会不断打造更高性能的产品。比如此次工博会上施耐德电气带来的新一代智能数字控制器Modicon M590d,集高性能计算能力、工业级可靠性和便捷的工程化体验于一体,专为工业边缘计算和数字化转型而设计。
除持续推进产品更新迭代外,施耐德电气也在行业层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乔锃指出:“随着工业用户的业务需求差异日益显著,企业也需围绕用户需求开展行业定制化开发。需明确的是,行业定制化与标准化并非对立关系,我们以传统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与定制,待方案成熟后逐步推广为标准产品,最终目标是打造可产品化的通用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在行业定制化领域已积累实际交付案例,例如针对数据中心高效节能场景就完成了自动化产品的定制化落地。”
深耕场景化应用,释放AI真实价值
在工业AI爆发式发展的当下,施耐德电气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坚持场景化应用导向。“工业场景对实时性、确定性的要求极高,而AI输出的结果是逐步的无限接近,而不是确定性的输出,因此在当前阶段AI主要承担辅助性角色,帮助分析数据、提供优化策略。”乔锃说道。
据了解,施耐德电气当前重点聚焦于AI+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从行业特点来看,不同领域的生产制造模式、工艺要求差异显著,比如流程工业更关注工艺参数优化与设备稳定运行,半导体及数据中心则对能源消耗控制需求迫切。
对此,施耐德电气在工业AI应用中并未追求“一刀切”的通用方案,而是先提炼各行业的共性需求场景,再匹配对应的AI技术能力。例如,在半导体行业,施耐德电气为客户打造了一套工厂能源管理系统,通过AI技术构建节能解决方案,重点监控非生产区的空调运行状态。
目前,施耐德电气正逐步将AI技术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并与合作伙伴联合打造工业AI优化方案,涵盖水厂加药曝气优化控制与公用工程冷站、空压站优化等应用场景。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AI辅助编程加速设计进程;在制造环节,虽仍以单点应用为主,但已在机器视觉、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以及冷机空调、能效优化等方面取得实效。“AI技术必须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能为了开发AI而开发AI。”丁晓红强调,“施耐德电气坚持走务实路线,聚焦大模型与小模型结合、AI +具体应用场景,让工业AI展现出可感知的真实价值。”
纵观整场展会,施耐德电气所描绘的未来工业图景,清晰展示了一条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可共赢的实践路径。未来工业的“了不起”,正源于这种贯穿于技术、生态与本地化运营中的能力。如今,这份未来已不再是蓝图,正在多个行业现场加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