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协同数字化与绿色化,共谱可持续新未来

当下,数字化和绿色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众多工业企业关注的焦点。作为知行合一的先锋企业,西门子一直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增添动能。

近日,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举办了2022新春媒体交流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和各事业部总经理分享了2021年取得的业绩亮点以及对新一年的展望,全面展示了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是如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全力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通过此次媒体交流会,可以看到,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致力于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创新技术落地应用,在边缘计算、AI等先进技术方面均拥有成熟的应用解决方案,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在其产品研发、行业开拓、市场宣传中。在各事业部总经理的总结和展望中,则重点分享了对零碳、本地化、重点行业转型、数字化服务领域的经验和成果,对各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积极可行的参考与方向。谈及未来规划时,加速融合面向未来的创新技术、强化本地价值链、加大赋能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则是各事业部未来重点布局方向。

降低数字化门槛,释放制造潜力

疫情以来,不同行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和趋势都在加快,各行各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王海滨认为,数字化转型实践和探索的本质,是对制造业、工业场景运营背后的逻辑具有深刻和清晰的认知,随后把它们以数字语言表达并建立数字模型,以更高效的运算能力协助企业客户进行决策。

西门子可以助力企业的工厂运营变得更自动化,更智能化,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完成覆盖工厂全价值链的决策制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和探索的重要体现就是,为原来基于人工计算的决策加上了计算机的协助,计算机的范围涵盖了PLC、边缘计算、云计算等。借此,西门子能帮助工业企业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创造无限空间。

当下,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正积极加快制造转型,对比之下,中小企业的整体能力显然不能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道路,更加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增效降本。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规划到实施,从业务转型到技术升级,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到交付、服务,大企业的价值链往往比中小企业更完整,因此针对大型企业讨论的往往是端到端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而中小企业规模更小,应以细分场景、具体产线等为主要切入点,可以优先考虑局部的软、硬件结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结合工业互联网和边缘侧的算力资源,实现轻量级的运维管理,解决场景级应用的痛点,通过短期相对较小的投入,产生可量化的价值。”王海滨说道。

为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准入“门槛”,西门子还在持续开发SaaS订阅式的软件服务模式。传统的业务模式是给客户交付单个的、一次性工程,这可能需要客户支付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费用,难以普适于所有的企业。现在客户按月需要支付费用,可随时喊停,无需一次性花费大额成本,从而帮助客户降低数字化门槛。

此外,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高效开启数字化之旅。西门子首个多触点、跨渠道数字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客户之旅”于今年1月初正式上线。该平台将支持用户一站式触达西门子赋能千行百业的洞察与实践、数万种工业产品及解决方案以及25年来西门子工业技术支持中心的深厚积淀,满足学习、交易和服务等多重需求。

除了在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西门子更是持续与广东中山、四川成都、浙江台州等地政府合作建立创新与赋能中心,整合资源,服务地方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在全球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专长,有效推动当地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共创轻量化、低成本、标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深耕数字化,领跑可持续发展

如今,低碳、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话题。“可持续发展”也就意味着要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但很多企业尚不了解如何制定减碳战略,而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减碳,更是成为企业生存与竞争的关注点。对此,王海滨表示:“西门子致力于将‘绿色’和‘数字化’基因融入企业发展,帮助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西门子致力于提升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并通过创新技术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来看,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主要从两大维度为客户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一方面,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与生俱来的高效、灵活的属性本身就是企业节能减排的有力抓手。比如变频器、高效电机、能源管理软件等数字化和自动化产品,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节能减排。例如,在食品饮料行业,西门子为太古可口可乐量身打造了制造信息系统MIS,并将在两年内推广至其18家工厂的近100条产线,这将实现太古可口可乐所有工厂年节电约1000万千瓦时,减少7500吨碳排放。

另一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制定,新能源等相关产业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其中,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均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加持,这对西门子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例如,西门子与北汽新能源进行合作,打造了软、硬件一体的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以及专用于汽车行业的Si-car标准,最终帮助北汽新能源在青岛建造了北汽集团首个实现新能源车辆产的生产基地。

此外,西门子自己的工厂,位于成都和南京的工厂也在持续践行节能减排。西门子基于区块链的产品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解决方案SiGreen已成功应用于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且完成两款PLC产品的碳足迹核查,并荣获TÜV南德颁发的“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书”。面向未来,西门子将持续在中国落实节能举措,加强精益和数字化生产,推动自身运营的减碳进程。西门子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助力数十个行业的上万家客户节能增效,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升级任重道远,这并非某个独立的企业或者组织能够完成,我们更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圈”。无论是对各类前沿技术的探索应用,还是形式多样的工业服务、内容传播、人才培训等,西门子正携手广大中国工业界同仁一道,以“数字化创新共同体”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年的“年度”机器人会是这些领域吗?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随着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逐渐饱和,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2022年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又该向哪些领域逐步拓展

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多个领域增加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减少、人员间无法接触(疫情原因)等难题。

当前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重点集中在无人驾驶拖拉机、喷药无人机和挤奶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表示,未来无人农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积极面对现阶段研发农业机器人遇到的困难。同传统工业机器人所面对的标准化的零件不同,农业机器人所面临的被操作物品软硬、大小、颜色皆有不同,而采摘农作物的机械手也应能对施加的力灵活调整。

故此,提升农业用机器人的柔性为重中之重。未来农业机器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以相互推动发展,这将涉及材料学、智能科学等多个领域,只有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机器智能。

工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

医疗领域作为重要的民生领域,对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的支持一直是各大政策文件关注的重点。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处于初步阶段,体量还较小。目前,中国已有大量医疗机器人新兴企业,例如利用工业机器人组装医用注射器或或用于填充和关闭小瓶等,但整体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不过从应用效果来看,规模化使用机器人将是未来医疗领域的一个趋势。随着医疗机器人与前沿技术深入融合,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对数据、物体和环境等感知的精准度,推动医疗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并实现智能医疗一体化。

以微纳米机器人举例,若能将机器人技术与医药研发技术相结合,未来50年内,微纳米机器人能够带动机器人行业的迅速发展。若未来微纳米机器人能真正运用到临床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超过汽车机器人。

国产医疗机器人若要赶超,必须要另辟蹊径,换道超车,构建医疗机器人创新生态的挑战。

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向轻型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后疫情时代,受益于下游制造业快速复苏以及各生产企业的自动化升级需求,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强劲增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装配、搬运、码垛、焊接等。其中,汽车和电子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大应用行业。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其也在向多行业扩展应用。

尽管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方面与国外公司差距较小,甚至部分产品市场化应用已经领先于全球,具备先发优势。但也仅仅只是实现了低端工业机器人的替代,在高端工业机器人方面,仍有部分核心零部件面临行业技术壁垒,是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瓶颈。

例如,在硬件技术方面,精密减速器在额定扭矩和传动效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但该技术壁垒高,目前行业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伺服系统的电机动态响应、过载能力、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工业机器人系统方面,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空心化,国产机器人产业面临性能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前沿技术研究零散,系统性支持缺失,占领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国际制高点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在结构化环境汇总执行确定性任务,在复杂动态环境中作业的情况并不足够灵活,主要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在与环境的共融、与其他机器人之间协同方面感知能力较弱。随着机器人工艺设计的不断创新以及新材料的投入使用,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更智能化,柔性化,即由传统机器人向共融机器人优化。

那些被卡脖子的技术,现在都发展到哪一步了?

近几年来,卡脖子之痛,感受非常强烈!

2021年1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拟将34家中国实体企业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多家国产半导体厂商,如华为海洋海缆业务品牌华海通信、海康威视子公司海康微影、国产CPU龙头景嘉微、功率半导体设计商亚成微等。

美国利用所谓的“实体清单”屡次打压中国高精尖科技行业,2018年3月22日-2021年12月18日,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把611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实体清单中。主要涉及三类:一是与信息技术、核电、国防军工有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二是与国防军工及航天科技有关的机构及产业公司;三是与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产业实体。

这些被“榜上有名”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国之栋梁般的存在。之所以被打压,说到底还是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在工业制造领域,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依然有很多高度依赖进口的产品,中国制造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存在难以攻破的技术难关。

今天工控小编给大家盘点下行业相关的一些卡脖子技术,目前都进展到哪一步了。

· 高端数控机床

机床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领先企业重要的战略布局点,尤其是对于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工作中,机床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支点。“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智能化数控机床被作为十大重点战略必争领域之一,可以说没有高端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无法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

简单来说,数控机床就是装备了数字化信号控制技术的机床,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它较普通机床具有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具有故障诊断能力等优点。而高端数控机床则是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又集合了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网络通信等先进功能。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也不得不面对高端制造业的薄弱之殇。目前机床产业呈现出高端技术垄断的格局,核心技术被控制在特定国家和公司手中,尤其是高端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数控系统大多来自德国、日本等相关龙头企业,亟需完成国产化替代。

“大而不强”是我国机床行业的标签,国产品牌多占据中低端市场,高端依赖进口。据统计,2020年国内机床行业需求233亿美元,其中进口机床占比三分之一。经过国产企业的不懈努力,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迎来转机,如科德数控实现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其核心技术更是能够对标国际巨头。

· 芯片

芯片对于国家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战略,明确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聚焦高端芯片领域。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芯片进口量激增20%(984亿个),达到创纪录的5435亿个,进口总额35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1-9月,中国芯片进口量仍大幅增长,达到23.7%。芯片进口依赖度较高。

尽管2021年8月,我国制定了中国芯片的五年计划,预计在2025年内达到70%的芯片自给率,但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目前手机中搭载的高端5nm芯片就难以攻破。

芯片涉及产业链大致分为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三大块,在这三大环节中,国内目前做的最好的是中低端的封测环节,芯片封测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发展较好。难就难在制造环节,制造环节的核心难点就在于光刻机。

据调查,光刻机市场上,荷兰的ASML公司占了89%的份额,日本的佳能占了8%,尼康占了3%,尤其是顶级的光刻机EUV极紫外光刻机,仅荷兰ASML独家垄断,可生产7nm或5nm制程芯片。

我国在光刻机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无法制造高端光刻机,仅可以制造一些低、中端的光刻机。目前,中国上海微电子已经能够量产90nm的光刻机,并即将交付28nm光刻机,经过技术改进,还可以制造出14nm的芯片,这意味着国产光刻机工艺从以前的90纳米一举突破到28纳米,甚至14nm。但是与迈入10nm以内的顶尖制程的国际主流芯片厂商差距还很大。

· 高端智能传感器

传感器种类繁多,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消费电子、通讯、交通、物联网、医疗等。目前,CIS(图像传感器)和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是主流,占据超一半的市场份额,射频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紧随其后。

工业传感器是重要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目前的传感器市场上,国内高端传感器领域近八成依赖进口。

一方面,高端智能传感器涉及到芯片多数依赖进口,尤其是仪器仪表传感器,几乎100%进口。如中国仪表行业两大巨头,都用的是“国外芯”,重庆横河川仪年产硅谐振传感器30万台,传感器用的是日本横河的;北京远东罗斯蒙特,每年30万台金属电容变送器,用的是美国罗斯蒙特的传感器。而国内品牌的龙头企业,无论是上海立格,还是两家上市公司的浙江中控和上海威尔泰,用的基本都是德国FirstSensor(不幸的是,FirstSensor在2020年3月被美国连接器和传感器巨头TEConnectivity收购)。

另一方面,高端智能传感器的研发设计,如MEMS传感器需要涉及到两款很专业的CAD软件,一个是intelliSuite,另一款是ConwentorWare,这两款软件都源自美国。

根据《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统计,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海洋传感器,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高达95%以上。

· 高端轴承

轴承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轴承应用无处不在,但是工业级应用的高端轴承却十分难得,

我国作为轴承产销生产大国,长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品质轴承产品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不仅要以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长时间高速运转,还要承受各种形式的应力挤压、摩擦和超高温,由于欧美等国家掌握超长寿命钢技术、细质化热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密封润滑技术等,其产出的轴承质量更高,而国内则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普通应用来说,中低端轴承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对于精度、稳定性、可靠度要求更高的高端领域,如航空轴承、高铁轴承、机器人轴承等工业级应用基本以进口为主。据悉,高端轴承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十大跨国轴承集团所占据,其中美国占23%、欧盟占21%、日本占19%,世界轴承市场基本由日本NSK等五大公司、瑞典SKF公司、德国FAG等两家公司、美国TimKen等几家公司主导。

近年来,国家对高端轴承的国产化一直非常重视,工信部针对轴承已有明确规划:把发展高端轴承列为“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之首。根据规划,到2025年,国产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高速动车组轴承自主化率将达到90%;到2030年,大飞机轴承的自主化率将达到90%。

国产轴承厂商中也涌现出一批精益求精的企业,如我国洛阳LYC公司,率先研究并建造成功了我国首个高铁轴承,不但攻克了轴承温度问题,还攻克了轴承各组件之间的摆动误差问题。此外,我国科学家还成功研发出航空发动机轴承,通过技术检测,这种轴承抗疲劳寿命高于德国航空轴承的20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在轴承领域将逐步实现技术的自主化,摆脱对进口轴承技术的依赖。

· 高精度机械臂

工业机械臂是模拟人的手臂、手腕和手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是工业机器人领域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可以把任一物件或工具按空间位置或姿态的实时要求进行移动,从而完成某一工业生产的作业要求。

机械臂是工业机器人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打磨,随处可见其身影。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变得更精细、安全、便于集成等。

工业机械臂核心零部件之一是减速器,而减速器负责将动力转化成精度,与机械臂的精度直接相关。由于减速器技术壁垒较高,核心零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把控,基本被日本厂商垄断(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住友三家占据95%以上市场份额),成为制约国产机械臂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国内机器人厂商经过不断创新研发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许多核心零部件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在精度、算法等方面不断突破。例如,国产绿的谐波表现亮眼,已经完成对谐波减速器的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然而,实现国产替代只是开始,在减速机齿轮寿命、传动精度、加工工艺等方面国产企业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 核心工业软件

根据分类,工业软件可分为研发设计类软件(CAD/CAM/CAE/EDA/PLM/六性软件等)、生产制造类软件(PLC/DCS/SCADA/MES等)、经营管理类软件(ERP/SCM/EAM等)、运维服务类软件(MRO/PHM等)和新型架构类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是工业制造的大脑与神经。然而,在卡脖子的名单里,工业软件同芯片一样,成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短板。例如,研发设计类软件中,PLM作为主要的软件,达索和西门子PLM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上大幅领先,Synopsys、Cadence及Mentor几乎垄断国内EDA市场。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发达国家EDA工具相比,在性能上(如工具完整性、稳定性、工艺设计等)仍存在代际差距。国产CAD软件虽然出现了中望3D、SINOVATION等国内领先产品,但在功能上与国外软件相差较大。

在研发设计类软件上,我国短板较为明显,根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数据,我国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仅为5%,95%依赖进口。

此外,生产控制软件,外资主导EMS市场,国内生产的控制类软件多用于能源、钢铁、石化等流程行业,如和利时、中控技术、国电南瑞、宝信软件等都具备一定优势,但是汽车、电子等离散工业MES上,西门子、GE、霍尼韦尔等外资优势明显;运营管理类软件,国内市场以ERP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类软件已经具备较高渗透率,如用友、浪潮等。

· 工业操作系统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还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战略均指向一个方向,即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制造水平。因此,将人、数据、机器连接起来的工业互联网乘势而起,与之相伴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Window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及苹果ios系统一样广为人用难度极大。目前,在手机端领域,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已经上线HMS,且发展迅速。在PC领域,国内计算机操作系统很多,如凝思磐石、银河麒麟、中标麒麟、统信UOS等,但由于操作系统普及度还不够高,应用生态匮乏,大多适用于军工、事业单位等保密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单位。

工业操作系统是用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操作系统,应用于高端机床、数控系统、机器人等。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工业操作系统实际上是被国外垄断的,我国工业企业巨头们在一定程度上高度依赖国外操作系统,如西门子、发那科、ABB、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巨头研发出来的实时工业操作系统,以及主流的VxWorks和QNX操作系统。

经过不懈努力,在工业操作系统领域也不断传来好消息,如华为的鸿蒙矿山操作系统矿鸿进军工业领域,国讯芯微研发出最新NECRO QIUNIU工业操作系统,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海尔卡奥斯推出的BaaS系统、中控蓝卓发布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等等。

……

除此之外,在工业领域,我国越来越多的卡脖子技术正在逐步被攻破并实现国产化。然而,核心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实现从有到精的飞跃才能彻底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

事实证明,唯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彻底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而保障我国工业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国产替代,道阻且长,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力推下,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市场等共同努力之下,工业领域关键技术一定会实现更大突破,助力我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

“稳”字当头——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的基石

今年,全球供应链在动荡变局中显得尤为重要——稳定性已成为支撑国内中小型企业从“配套服务商”向高端制造商转型的决胜因素。换言之,若还将“稳定性”与“性价比”同等看待,则可能导致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清,节奏紊乱。

那么我国广大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究竟要从哪里突破?如何绘制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进发的路线图?

晨讯科技集团(SIM TECHNOLOGY,下简称“希姆通”)就是一家典型的由基础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的企业。它通过剖析企业自身的发展困局、梳理业务升级需求、结合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及理念,聚焦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升级,优先抽取了“稳定性”这一关键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整改、规划和实施,收获了超出预期的阶段成效,为中小制造业者提供参考样本。希姆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遍布在上海、北京、沈阳、合肥、深圳、东莞等地,位于安徽桐城的希姆通工厂率先跨出了迈向着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

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转型,是愿景还是蜃景?

通信技术迭代速度迅猛,我国更是全球领先。相应地,下游通信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也随之调高,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集成的难度与制造的精度也随之提升。例如,5G设备相较4G设备的生产复杂度就显著提高。希姆通敏锐地感知到这一波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也是希姆通暗自锚定高端制造愿景的开始。

希姆通如何在行业红海中,以质取胜,占领制造业高端阵地?这不仅是希姆通的焦虑与转身,也是广大中国制造业者的普遍刻照。一方面,以希姆通为代表的中国基础制造企业向往新市场、新客户、新蓝海,这片蓝海空间广阔,机遇广袤;另一方面,企业没有高端制造基础积累,而缺少根基的“愿景”往往只是“蜃景”。它们不仅需要当下视角“纵深一跃”的勇气,还需要长期视角的可行路径,即找到被有效验证、有借鉴意义的高端转型“航海路线图”。

断线停产之痛:低端供应链,供不出高端制造

身在一线的工业人都知道,制造落实在过程,过程落实在供应。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服务,它们的质量决定着生产线的命脉:效率、产能、故障率(稳定性)、良品率、能耗、成本、周期、安全等等……高端制造转型是多维提升的过程,其中,稳定性最具“一票否决权”的特性,因此希姆通决定,高端制造第一步,先从提高生产稳定这一小目标入手。

希姆通的传统业务以后台设备(主机、通信板等)为主,在ODM行业的红海竞争下,产线的软硬件投入主要以“性价比”为考量,虽然时有出现宕机、停产等问题,但很快又被日复一日的紧张交付所淹没。

而随着整机类设备和消费电子类订单的猛增,这些问题变得不容忽视:一台设备故障导致的停产,轻则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交期延后,重则带来客户“断交”。不仅如此,产品要求越来越精益,流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背后都需要完整、精准、持续的工业生产大数据作为支撑,这是驱动希姆通高端制造愿景向战略规划推进的重要动力。

此时,产线亟需从能用向好用迭代,而“性价比”也要让位于“稳定性”。或者说,此时的“性价比”的考量是放眼整条产线,而非单个设备。这是推动希姆通高端制造战略真正转化为决策、落地于行动的直接原因。希姆通选择将原产线零零散散的PC机,替换价值更高的联想工控机(ECI-430),对于产线来说,这只是一个新设备的更替,对于希姆通企业层面而言,是在高端制造的整体战略下,供应链也向着高端化、正规化、统筹化革新的开始。

高端工控机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说,稳定性的提升已渗透于希姆通的产品设计、生产、交付的全链路,为高端化转型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小众”制造,稳定性就是交付保障

希姆通有一类专门生产专用设备(专用对讲机)的产线,此类制造要求比消费级产品更为严苛,当客户与希姆通达成合作,就意味着希姆通必须集中一切力量完成交付,市场没有备份,客户没有备选,希姆通没有退路。该产线生产环境是恒定高温,运行状态高速震动,联想工控机产品以强悍的工业级物理属性,卓越的稳定性,小巧灵活的内嵌方式,为该专用对讲机的稳定生产、如期交付提供了可靠保障。

稳定数据,让精益检测有据可依

在希姆通另一条5G产品的生产线上,产品的高精度检测是一大刚需。它需要联想工控机提供大量的测试数据(包括视觉类数据、贴片机运转数据等)和控制数据,用于检测产品外观缺陷和电子电路合规,层层保证良品率。这里就要求数据采集的完备、精准,不间断持续工作,其中,贴片机的控制数据是快速变化的,需要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稳定传输,任何数据传输卡顿或者误读都可能影响产线效率,联想工控机以扎实的采集和敏捷的传输,跟随贴片机7*24的不间断工作。

助力产能爬坡,稳定性功不可没

对于制造业而言,产能就是“现金奶牛”。在今年限电限碳逐步收紧的监管环境下,如何保障原有产能,应对产能突击,是一大综合考验,它需要降低故障率、提升效率、服务网络等共同达成。

按照希姆通产线每年的实际使用来看,传统PC机千台故障率是15%,使用联想工控机产品后,故障率大大降低为5%以下,且至今未有过因工控机硬件问题而导致的故障,直接带来停线减少,效率提升、运维成本降低等客观价值,还为双方开启了探索更多应用方向的可能:设备预测性维护、挖掘数据价值。

此外,稳定的服务网络也是一大支撑。工控机其属于特殊设备,配套备件多、现场关联度高,因此后期服务必须“贴身化”,希姆通IT部副总经理曹晶表示,虽然工厂在偏远的安徽桐城,但联想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有力地支持了工控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及时响应和故障排查。联想的售后保障体系不仅在库存备件、人力支持上配备齐全,还面向渠道推出高标准的技术赋能政策,无论是原厂还是代理商,都能够为客户提供高于业内标准的“贴身”服务。

综上所述,希姆通的产能爬坡从原来人工方式需1个半月达到80%左右,而现在所需时间大大缩短,仅需半个多月可完全产能爬坡。

供应链革新始于点、起于面、成于体,希姆通&联想携手高端制造下一站

工控机的合作只是希姆通与联想打开高端化转型合作的开始,稳定的产品性能、稳定的服务网络、稳定的技术优势,让希姆通预见了高端制造的明朗图景,以数字化、智能化谋远未来。在数智领域,希姆通尚不具备完整视角,而联想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以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希姆通提供全面的咨询规划,助其打造与高端制造相匹配的高端供应链。由工控机的“点”,到稳定性的“面”,再到未来立体化深入合作,双方将携手启程高端制造的下一站,更多合作成果,敬请期待。

70年水滴石穿,铸就金属加工液“王者”马思特

70年时间如流水般潺潺而过,每一滴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边向前奔涌,一边蜕变。历史从黑白照片转变到如今色彩斑斓的镜像,马思特的发展史也随之愈加鲜活。

一滴切削液开启的70年创新之路

这是由一滴切削液开始的传奇故事,更是金属加工液“王者”——马思特诞生至今70年的辉煌历史。

这滴切削液的诞生,源于1951年化学家Clyde A. Sluhan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3528个不同配方的尝试,他首创发明了无油(全合成)金属加工液,成立TRIM品牌,同时创办了MASTER马思特公司。在当时,TRIM品牌就已以操作安全和延长工具寿命而闻名,在北美航空航天行业得到波音、空车等重要制造商的广泛认可和认证。

3528,看似简单的数字,但背后所凝结的,是创新、坚持、严谨和专业的精神价值观。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大师精神。持续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坚定。伟大的发明家们,改变世界,并铸就了足以影响后世人的大师精神。

滴水穿石,百川汇海,马思特人的聚合创变

窥探马思特过往70年,MASTER大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犹如海绵充分汲取了大师精神,马思特人延承了Sluhan先生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并融入到企业的每个决策中。也正是对大师精神的传承,才有了不断创新升级的产品配方,有了如今屹立于行业前端的更健康、环保的加工液产品,使行业客户获得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每一年,马思特都在推进不同的创新,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液体解决方案。从1964年,马思特创新推出具有超强抗菌能力的TRIM® SOL乳化液产品线,重新定义了金属加工液行业标准,一度成为金属加工液北美市场销量第一的产品; 1972年,发明废液再生系统,到成为全球市场第一家为客户提供金属加工液整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再到2020年,推出极具革命性的创新产品–TRIM® HyperSol™ 888NXT超能合成液,集传统全合成液的冷却性与传统乳化液的润滑性于一身,再次颠覆了传统金属加工液的定义……马思特的创新与创造,从未停止。

每一次创新与创造的背后,都凝聚着马思特团队的专业与匠心。70年来,每一个马思特人始终恪守为客户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通过专业实力和团队协作,持续为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提供可持续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促进品牌长青。对客户需求的响应,不是单一的个人,其背后凝聚着马思特专业团队的力量,是为实现客户需求“协同作战”的成果。在整个服务链的前期、中期、后期,是无数马思特人的默默坚守、无畏付出与默契协作。也正是他们的聚合,让马思特赋能客户价值成为现实。

滴水穿石,百川汇海,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千千万万个马思特人汇聚在一起,变革则时时发生。

MASTER大师精神,跨过半个多世纪,深厚的文化积淀,始终推动着马思特昂扬向前,探索更广袤的世界。

WE ARE MASTER!

马思特人传承创始精神,拥护变革,马思特传奇必将继续!

协作机器人行业内卷的2021,躺平还是开创一个新时代?

时光荏苒,2021即将画下句号。

站在此刻回望这一年,大概每个人的身边在这一年都留下了许多的关键词,各种各样。

但有个词,席卷着各行各业,让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那就是内卷。

今天,就来聊聊内卷。

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内卷并非偶然,当前,随着技术壁垒的不断加深导致技术进步的异常困难,以及不断发展之下创新难度的陡增,开拓新的发展轨道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常常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之中。于是,从业者们往往选择掉头转向原有的赛道,与同行们开展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忽视技术的进步。这种使行业不断萎缩失去发展未来的做法虽不该但也让人无奈。

1、内卷·恶性竞争泛滥

众所周知,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这一方面是对这一领域为人类提高生产力的崇高评价,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来行业内较高的技术攻坚难度。而作为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发展最新方向的协作机器人,它完美的结合了人类的智慧和机器人的高效率,让生产更灵活,受到来自3C、汽车、金属加工、半导体和新能源等多个生产企业寻求智造转型的青睐,行业发展规模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但盛况之下也有隐忧,自诞生以来,协作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发展方向长期牢牢掌握在部分巨头手里,尽管半导体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的警钟依然犹如在耳,但纵有突破的意志,可技术壁垒的攀爬又谈何容易,市场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卷”之争。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从2016到2020年的短短数年时间里,全球协作机器人厂商数量从30家左右,增长到2020年超过110家,其中中国市场就超过了75家,且还在持续增长。盛况之下的背后是许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积累,无法走“质”的发展路线,只能转向“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试图在“量”上找出路,一时之间可谓是硝烟四起。

但这对于一个以旨在为制造业提供先进解决方案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直接后果便是价格战下各大厂商发展空间不断被压薄,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全产业链的研发水平得不到发展,无法为客户提供更优的产品与服务,行业整体水平停滞不前。

在这般危机之下,究竟是选择加入这场没有尽头没有未来的价格战,还是拒绝躺平,披荆斩棘,开启新的时代?究竟该如何回答好协作机器人突围突破式发展的重大命题?

2、破局·开启新的时代

追随时代的脚步,可以获取的答案线索,是用人工智能科技助力腾飞之翼,开启智能机器人新时代。正如广为熟知的工业4.0一词所述,我们将迎来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是智能化引领的时代。

在崭新的时代里,我们愈加期望机器人将在更多方面能够与我们更为亲近,而不是如传统工业机器人那般被“锁在笼子里”,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真正地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之亲密地交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人机协作“1+1>2”的期待。

同时,站在更高的格局,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发展如火如荼,机器人厂商的发展如能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实现产品的独特化、差异化,也必将在这新开辟的赛道上实现技术攻关,达成“弯道超车”。

紧接而至,新的问题出现了,谁能担此重任?

回望过去,2016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协作机器人发布的工业标准明确了协作机器人的设计细节及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所有协作机器人产品必须通过此标准认证才能在市场上发售。由此,协作机器人在标准化生产的道路上步入正轨,开启了协作机器人的元年。

转眼看当下,2021年,以大族机器人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则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伟大目标以奋斗的力量变为了现实,开启了智能协作机器人元年,引领了协作机器人行业走进智能协作机器人的新时代。所推出的多感知智能助手——MAiRA一经推出便技惊四座,多次斩获国内外各项大奖。从技术实力上看,它汇聚了最新型的传感器,在控制和系统和应用中完美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集成,还装上了神奇的“耳朵”:通过声音指令与对话,即可与机器人开展交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自动储存声音记忆,随时都能重新唤起。

除此之外,大族机器人的智能技术也充分展现出了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搭载了大族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人体探测传感技术和智能传感器,能够看、听和感知外部环境,具备“预判碰撞行为发生”的功能,有效避免伤害发生。如此一来,大族机器人以开辟新赛道的方式来破解行业内卷困局,开创行业先河,让自己赢得发展先机的同时,也为行业良性的竞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3、展望·未来发展可期

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也支撑着智能机器人的光明前景。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器人要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要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支持协调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2021是世界智能协作机器人的元年。面对行业内卷之境,大族机器人率先打响了走进智能化的第一枪,成为智能协作机器人时代的开创者。2022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全行业以初心抵万难,把握重大的政策机遇,必将迎来再一次的爆发!

高交会先进制造展:制造到“智造”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不负等待,惊艳亮相。一年一度聚焦科技前沿的高交会,将于年末以全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高交会是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由商务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自1999年首届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第二十三届高交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同时举办。其中,线下展会12月27-29日举办,展期3天;线上展会12月27日-31日举办,展期5天。其中备受关注的重点展区——先进制造展将设立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11号馆。

智能制造犹如一股热浪在过去的五年内席卷全球,在主要制造业大国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增长动力。智能制造将为制造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智能制造的“智”,在不同行业,不同工厂的不同阶段可能各不相同,本届高交会先进制造展将向大家展示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工业个性化定制、高端装备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视觉检测领域中,也有优秀的企业参展。 如,深圳思博睿视觉智能外观选别设备采用高清视觉检测系统,适用于检测各类元器件、磁芯、水晶片、电感等工业原件,能有效检测到划痕、脏污等外观缺陷。能够快速完成各项检测指标,元器件采用研华、松下、西门子、基恩士、施耐德、SMC等国际品牌,数据采样效果好,处理速度快;具有定点定位功能,操作方式简便,在满足客户产品检测需求的同时,也利于后期调试和维护。

同时,在这个注重健康的时代,户外活动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对于从事于户外工作,热爱自驾游和户外运动的人来说,户外电源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于是便有了户外电源的发展。本届先进制造展区中,便有例如深圳市清昌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双碳先生户外电源”,该产品矢志于推进储能产业、替代能源、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的国家产业政策。这款便携式储能设备设计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使用习惯,它的整体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机身结构紧凑,人机交互设计简洁友好,操作直观简便,适用性强,具有良好用户体验。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工业机器人近些年的发展,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薄发”,自然指的是机器人企业。而“薄发”的基础是“厚积”,深厚积淀的来源,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而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来到本届高交会。智博林带来的项目是“博智林协作机器人”,是依托碧桂园生态海量的应用需求诞生,产品具备安全、高效、易用、共融、灵活等特点。目前已经在生态内部多个项目上进行批量化应用,并在智能建造、智慧餐饮、3C电子、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标杆应用案例。

在本届先进制造展上,观众们也将看到在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的深圳科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向大家展示其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如,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访客机器人、迎宾巡更机器人、室外安保巡逻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智能测温门岗机器人、光触媒空气消毒机器人、消毒喷雾机器人等。深圳科卫秉持“利他、赋能、通透协助、共赢”的新文化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深耕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迅速响应市场反馈,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为推动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发展及传统行业智能+转型升级而不断深度赋能。

随着众多创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高,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脚步也在不断加速。2021年12月27-29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11号馆,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参加本届高交会先进制造展,感受智能化制造业的新时代。

工业元宇宙风口已至?让子弹再飞一会

要说2021年最为火爆的概念,“元宇宙”当属其一。当社会各界都在探讨这个火热的概念之时,一个强烈的信号正在释放和迸发: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数字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如果你看过电影《头号玩家》、《黑客帝国》,或许能更容易理解元宇宙,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虚拟世界,其中有着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所有角色,代入感和沉浸感十分强烈。

很长一段时间,工控小编对元宇宙的认知,只停留在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领域。直到有一天,小编发现一段被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的视频: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一场公开演讲中用了14秒的“虚拟人”替身,直到最后也无人察觉出异样。这个虚拟人正是英伟达研发的元宇宙基础设施平台——Omniverse制作而成,专用于创作虚拟空间。

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元宇宙还可以这么玩。那么,对于未来的工厂,不妨大胆的放开想象,人们只要戴上AR/VR眼镜,是不是就可以以虚拟数字人的身份在虚拟数字工厂里协同工作,彼时,我们可以瞬时穿越到宇宙中任何一家数字化虚拟工厂,进行脑力工作,并同步到现实工厂里实现价值。工业元宇宙的未来前景无量。

什么是工业元宇宙?

在了解什么是工业元宇宙概念前,先来缕清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小说作品《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这两个概念,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世界就叫做“元宇宙”。目前一般都认为是一个虚拟时空的集合,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互联网组成。简单来说,元宇宙就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且又能够与现实世界高度互通的虚拟世界。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认为: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理念和概念,它需要整合不同的新技术,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强调虚实相融。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技术方向:

● 扩展现实技术:包括VR和AR,扩展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可以解决电脑和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 数字孪生: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也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虚拟分身。

● 区块链搭建经济体系:随着元宇宙进一步发展,对整个现实社会的模拟程度加强,我们在元宇宙当中可能不仅仅是在花钱,而且可能工作和赚钱,这样在虚拟世界里同样形成一套经济体系。

同理,对于工业元宇宙的概念,也有专家将其概括为元宇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将CPS(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孪生与5G引发的AR、VR、AI计算机视觉、低延时远程控制等应用按照“元宇宙”的概念有机整合,便构建起“工业元宇宙”。并覆盖工业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全过程,对工业企业、行业的状态产生革命性改变,促进产品、个人、组织的全面改进。

例如,从开篇提及的英伟达Omniverse平台可以略见一斑。据悉,宝马在用Omniverse平台搭建的虚拟工厂里,让全球工程师、设计师、专家融合到一个场景中协作,共同进行产品规划、设计、模拟等复杂的工作,甚至在数字工厂中完成整套产品规划,它能够提高30%的生产效率。

入局玩家抢滩新赛道

资本的嗅觉永远是超前和敏锐的,在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之时,一场关于元宇宙的争夺战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元宇宙作为“空间互联网”,自然少不了互联网大厂的追捧。

Facebook可谓元宇宙的先驱,其创始人扎克伯格投资了数十家VR相关的公司,2021年8月,又推出了一款VR会议软件Horizon Workrooms,使用该软件,可以让用户以“数字人”分身进行线上VR会议,在虚拟会议室中走动、举手、操纵键盘,甚至在虚拟白板前写字。

2021年4月,字节跳动斥资1亿元投资了元宇宙概念公司代码乾坤,同年8月份,又以90亿人民币高价收购PICO(小鸟看看),正式入局VR领域。

同年7-9月,腾讯投资了与元宇宙相关概念的数家公司,包括卓艺工坊、魂起网络和威魔纪元。

2021年8月18日,百度世界大会上设置了VR分会场,推出一款基于5G、百度云手机技术和全新升级的“希壤”虚拟空间多人互动平台,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现场氛围。

除了互联网大厂的热捧外,行业内不少VR/AR软硬件相关的厂商也争先抢滩新赛道。

9月9日,AR公司亮风台宣布完成2.7亿元C+轮融资,亮风台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廖春元表示,“本轮融资后公司将继续依托空间计算、AR云、自然交互和AR智能硬件等AR/AI核心技术,强化升级AR平台HiAR Space,加速产品和服务在垂直行业深入落地,解决工作现场核心问题。”

11月,成立于2015年,全球软硬件一体化的全栈VR技术与产品公司——大朋VR(DPVR)宣布完成新一轮千万美元融资,致力于元宇宙的终端基础建设,搭建更丰富的虚拟空间、打造更有效率的交互方式、融合更有沉浸感的内容并整合基础技术。

12月,ALVA Systems完成B轮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应用于底层算法的研发投入、产品化落地、营销体系的搭建等。ALVA Systems 成立于 2011 年,专注于异构计算应用开发,全线产品均基于异构计算的架构设计,其自主研发的 AR 引擎能够支持从图像识别、平面识别、模型识别到区域识别的技术跨域。

工业元宇宙的火爆,再次带动了AR/VR的大火,据统计,仅2021年1-9月全球AR/VR产业投融资金额就超407亿元,超出2020年全年总金额244亿元。

是风口还是泡沫?

单纯从应用前景来看,元宇宙是有不少实用场景的。除了在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外,在实体产业中的应用似乎更为值得期待。工业4.0时代,元宇宙赋予制造业转型升级无限想象空间。

落实到具体场景,近年来,元宇宙在工业制造领域兴起的“数字孪生”技术中初见雏形,很多在数字孪生技术领域布局的企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迈出了初探的脚步。例如,西门子、施耐德电气、GE、罗克韦尔自动化、ABB等为代表的领先企业不断推进数字孪生的落地。

然而,也有人认为工业元宇宙无非是数字孪生产品的旧瓶装了新酒而已,其本质都是虚拟现实技术。但这绝非简单的虚拟体验,有专家指出,元宇宙是一个开放、复杂、庞大的系统,是未来信息交互的终极形态。它涵盖了整个网络空间系统,以及众多硬件设备和现实条件,是由多类型建设者共同构建的超大型数字应用生态。虚拟技术仅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此外,还需要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其他底层技术的支撑。

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其热度会在2021年才得到集中爆发的原因了,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减弱人们在物理世界的联系,加强了在虚拟世界的交互需求,线上生活转为常态;更重要的一方面无非是支撑落地的相应技术逐步成熟。究竟这个新风口是否会掀起大的变革波澜,还有待时间、技术和成本的进一步沉淀。

图片 从技术来说:戴上头盔就能进入到一个超级逼真的虚拟世界的元宇宙,其所需的沉浸感、低延时,以及接近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效果,都需要极为苛刻的显示技术、网络技术、VR渲染技术和计算处理能力,但现实的技术距支撑理想中的元宇宙仍有较大的距离。且想要实现完全的虚实同步效应难度极高,目前仍在局部虚实同步应用中探索。

图片 从成本来说:未来的工业元宇宙,要实现虚实共生的数字孪生可视化方式虚拟验证设计和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所耗费的成本之大不可想象。例如,开篇提及的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利用“虚拟人”替身进行了14秒的演讲,据悉,这场虚拟发布会他们动用了 34 位 3D 设计师和 15 位软件工程师来完成这次演出,至于用了多少 GPU,已经算不清楚,可谓工程浩大。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成本,还是生态构建方面来说,工业元宇宙的实现还得很长一段时间,任何新兴技术的发展,或将经历萌芽-火热-低谷-复苏-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随着技术的创新突破,工业元宇宙的未来终将不再是科幻般的存在。

作为工业企业来说,在追随元宇宙热度的同时,仍需拨开迷雾,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元宇宙这个依托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中,没有数据就没有一切,认清数据才是一切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和土壤,善于收集、使用并分析数据,才能把握住快速变革时代中的重大机遇。

以柔性作动力,迎智造化浪潮

“自动化是真的绕不过了,哪怕你只是简单地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一旦你享受到了它带来的效率,就真的回不去了……如果不积极应用自动化,你就不会知道你正在失去什么!”某天晚上我正在读李开复新作《人工智能2041》,对其中的这句话深有感触,又恰好得知我们在苏州新鸿基交付的一期柔性线的应用短视频,在当天发布几个小时后就获点赞转发超万次,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我更加坚信,自动化应用下一波浪潮正在掀起!

我国制造业在2021年所经历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反复肆虐、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一面是订单需求量的持续不稳,时而没有订单,机器停摆,时而大量订单,亟需交货;一面是供应链的运行不畅,而由此带来的生产计划频繁变更、流程混乱,本就处在利润夹缝中的生产企业被倒逼向更高柔性的生产方式急速转型。积极的一面,在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工业生产效率的高要求,以及国家、行业针对制造企业自动化、数字化升级和创新技术能力提升的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更从外部将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

作为专注高端柔性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Fastems已经为诸多行业头部企业打造了4000多条FMS柔性产线。我们的观察是,从自动化、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曲线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应用市场已突破起步阶段,在劳动人口红利优势不再的情况下,将很快上扬至快速发展阶段。而更多头部企业的实施,会直接带动整个产业智能化产线应用的景气勃发,迸发出不断积蓄向上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动能。

Fastems在中国市场深耕近10年来,我们很荣幸地陪伴和见证了诸多中国制造企业在自动化升级变革中的成长蜕变,也愈加感受到了来自民族制造力量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下的果决担当。尤其是今年,先有国内高端数控车床设备领跑企业浙江海德曼继2017年后再度携手Fastems——又添加了两条柔性产线,后有为流体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西派集团打造长度近百米的超大规模、不同机床混线定制化智能产线,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对产品技术的严苛与专注,更有布局未来、放眼世界的前瞻魄力。

今年,Fastems还迎来了一批代表性用户项目的成功运行。例如航空工业西飞深度集成化的高端机加柔性产线,潍柴集团3条重量级(承重10吨)、大规模的自动化产线,都已全面交付并进入了测试运行阶段。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投资规模、自动化程度都将开创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先河的苏州新鸿基项目一期的交付运行,一期产线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达成设备利用率翻倍,6小时无人化生产的亮眼表现,也让用户对二期中央刀具库的上马和实现最终24小时无人生产的目标倍感信心。年底,Fastems 中国与苏州新鸿基联合举办了柔性制造技术体验活动,通过对产线实际运行的现场考察,以及一线实施者的经验分享,给更多还徘徊于转型“十字路口”的企业们以启发,目前我们已经接到数十家企业的积极反馈。

柔性线在工业管控软件的优势,是用户夯实智造的基石;自动化产线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带来了更强更快的交付能力;数字化、透明化的生产管理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管理和考核效率。我所自豪的是,Fastems柔性技术真正为客户带去了价值,颠覆了传统制造模式,赋能其跨越式发展。

2022年,可以预见,这场制造业的巨大变革必将更加澎湃汹涌,先行动起来,才能赢得未来。从入门级产品到定制化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解决方案,Fastems已做好准备,助力更多企业迈向智能制造!

关于Fastems集团

Fastems 旨在向全球的金属加工企业提供智能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作为整个家族企业中的一员,Fastems在自动化领域已积累40年的丰富经验,并在欧洲、北美及亚洲成功交付了4,000多条自动化产线。我们的使命是:帮助金属加工制造商实现产量与利润的双高。

Fastems专注于托盘交互,机器人自动化及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的生产计划与执行上层管控软件MMS。此外,我们的MMS软件管理功能还可以向线外拓展,例如给线外的单机派单,进行生产资源和计划管理等,从而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闭环管理。我们的服务团队遍布全球,为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数字化转型、AI……一场沙龙揭开联想智造新密码

当今世界正在围绕数字化、智能化这一主题发生重构,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答题”。刚刚结束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要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这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关键阶段。

作为深扎在中国近37年的科技制造企业,联想于12月17日举办了“新联想 新智造”主题沙龙,联想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新IT基础设施、环境工程等智能制造业务相关负责人从各方视角和现场观众探讨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同时还分享了联想在引领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储备及优质的内生外化能力。

以资深内生及技术实践练好内功 实现智能升级

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完成智能化转型的企业不仅要在制造业领域有着深厚积淀,还需在智能化过程中具有充分实践。联想智造之所以能取得不俗成绩,与其打造的智能供应链密不可分。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要苦练内功,回归基本面。”作为开场嘉宾,联想LME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负责人蔡洪分享了联想在智能供应链方面的转型实践与思考。他表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要苦练内功,回归基本面。联想智能供应链坚持以高柔性、高敏捷、高效率、优成本的“三高一优”为价值引领,用十八般武艺打造能力建设。如今,联想智能供应链已取得Gartner全球25强供应链排名中,亚太地区排名第二、高科技企业全球排名中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

据悉,合肥联宝工厂就是以联想智能供应链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载体和内生实践典范。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出口企业,年产3000万台联想电脑的联宝工厂有自主研发的哪吒线、水星线两条智能化产线,每天可处理5000笔订单,且其中80%以上是单笔小于5台的个性化定制,在联想智能供应链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的加持下,取得排产时间从6小时大幅缩短到1.5分钟、生产效率提升了16%、订单达成率平均比业界标准快15%的喜人成果。

眼下的联想正处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发布的3S战略正在让自身成为智能化引领者和赋能者,而联想AI则是3S生命力的真正赋予者。活动现场,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范建平博士发表了“联想大脑赋能新联想 & 新制造”主题演讲,他认为,业务场景是主角,人工智能是配角,主角和配角可以同台飙戏。联想的AI技术布局包括一个平台,即“联想大脑人工智能平台”与六大核心技术,可以说是联想3S转型的灵魂。联想大脑可以激活联想的基础设施,让它变得更有生命力,向上能够赋能智慧解决方案,向下可以支持智慧物联设备。目前,联想大脑已摘得工信部网信办TOP AI应用案例、2021量子位中国年度人工智能评选TOP 10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由联想大脑支持的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帮助联想获得人工智能领航企业并入围国际运筹学最高奖——Franz Edelman奖决赛等重要荣誉,而面向智能生产决策的求解引擎荣获2021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和科技进步优秀奖。
案例落地释放自身数字化能力 赋能产业共赢

作为智能制造赋能者,联想基于擎天引擎将制造领域的技术能力、方案和行业know-how内生外化,形成可复制、模块化的应用场景,为千行百业实现智能制造保驾护航。

“未来制造是新科技与企业价值链的融合迭代再生。”在活动现场,联想智能架构方案集团大制造行业总监宋涛以“新IT智算实践分享”为演讲主题,从“算”的角度对联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外化成果做重点展示。他表示,AI在整个智能制造中能赋能的场景非常多,数字化时代的智能制造和传统制造相比,主要的区别是多了模型算法,数字化时代的智能制造很多是靠算出来的。
在宋涛分享的诸多案例中,中国钢研集团智慧计算平台是联想在新材料智慧研发方面,与制造业研发部门合作的代表案例。中国钢研在钢铁材料的研发仿真方面属于行业内的智囊,对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多种架构混在一起的统一的算力池有着迫切需求。联想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材料及工艺、检测研发工作的数字化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可同时满足10个以上多节点大型计算任务所需的硬件、网络和存储需求。

此外,联想与桐昆集团的合作也是联想在智能制造领域诸多外化案例中不得不提的典型案例。而该案例的分享者,正是此次活动的重磅嘉宾之一——联想数据智能业务集团智能制造首席架构师周颖。他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要做到数字化业务运营。数字化业务运营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企业需要全面的数据来实现业务的整体数字运营管理。因此,联想提出打造“数据智能运营中心”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业务运营的目标。

以流程化工企业桐昆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为例,该客户经过多年发展,业务发展迅速,企业各种数据产生了爆炸性增长,使得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呈指数级变化,亟需数字化管控。联想“数据智能运营中心”帮助桐昆集团实现全量静态和动态数据的接入、整合及智能化数据分析;结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的理解,全面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决策。由此可见,联想拥有的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对于其它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借鉴,这也是联想“内生外化”的赋能方向之一。

“五维一平台”+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 做低碳转型实践的“碳路者”

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焦点。而绿色制造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ESG是重新定义好公司的重要考量。”联想集团质量标准与环境事务总监刘微表示,联想自2006年开始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话题,目前,联想已逐步建立了涵盖“绿色生产+供应商管理+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绿色包装”五个维度和一个“绿色信息披露平台”的完善的绿色管理框架,并从产品设计、工艺、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绿色制造顶层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刘微还提到,从绿色产品来讲,联想从产品的生命周期之初的概念阶段,贯彻了“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的理念。联想考虑不仅是“从摇篮到坟墓”,而是对产品进行回收处置和再利用,让产品再次回到摇篮,形成“从摇篮到摇篮”的全过程管理。

据介绍,在绿色生产方面,联想2017年自主研发的“低温锡膏”绿色制造工艺,焊接时温度降低 70 度,不仅加快了焊接速度、增加产能,同时提高电脑可靠性,并降低电费成本。实践证明,低温锡膏工艺可将印刷电路板组装工艺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减少35%,实现年度节约碳排放1087吨。仅去年一年,联想就有 2270 万台采用低温锡膏工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出货,合计共减少4740吨碳排放量。 同时,联想先进生产调度系统 (LAPS)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节省超过2696兆瓦时的电力,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每年种11万棵树。

在产品生命周期末端,联想在世界各地还为消费者及商业客户提供产品、包装和电池的智能循环回收服务,让产品在生命周期末端还有机会再回到产品设计中。这些面向客户的项目使得联想在2020年收集了超过31,795公吨的产品用于回收和再利用。

不仅如此,联想还不断推广绿色包装。2008年以来,联想通过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创新,减少包装材料用量3,240吨,仅在2020/21财年,包装物料消耗量就减少140吨。同时,用自锁底结构包装替代塑料胶带封箱,每年可减少塑料胶带使用约200,000 千米,相当于绕地球5 圈。2007年开始,联想还开始在联想台式机、笔记本、显示器、服务器等产品上全线应用废旧塑料再生技术,总计减少碳排放约6万吨,相当于种300多万棵树。

提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联想智能架构方案集团大制造行业总监宋涛认为,基于制造业本身的复杂属性,未来的制造业数据将通过内生能力溢出外化去赋能更多企业,而不再是给到传统的巨头型制造企业。在长达37年的发展过程中,联想的自身成长经历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宝贵财富。未来,联想将持续履行智能制造新智造使命,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赋能制造行业,实现全面智能化变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